图绘就,新时代用人才资源力促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为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多部门共同出台的系统部署中医药人才工作的首份政策性文件。
作为推动中医药人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意见》旨在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那么,《意见》对中医药人才工作做了哪些重点部署?未来,国家层面会推出哪些新举措促进中医药人才发展?针对这些问题,6月2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一一作了解答。
新目标,描绘人才发展新蓝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构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人才工程,中医药人才规模快速增长,结构布局逐步优化,人才质量和使用效能显著增强。但也要看到,中医药人才还存在着总体规模不大、领军人才不足、基层人才缺乏、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卢国慧介绍了《意见》提出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主要目标——
到202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基本建立,人才规模总量快速增长,制度环境明显优化,培养造就一支基本满足中医药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实现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全部社区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置中医医师;
到2030年,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人才梯队更加合理,高层次人才规模显著增加,基层人才队伍更加稳固,中医药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逐步建成,适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不断涌现,人才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对健康中国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卢国慧表示,《意见》的出台为新时代加强中医药人才工作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下一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以推动《意见》的全面落实实施为抓手,在教育部、人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加快建设高质量中医药人才队伍,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发挥排头兵作用,加快培养集聚中医药高层次人才
高层次人才是中医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引领带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排头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比如,‘十三五’期间,仅通过‘岐黄工程’就已经培养了149名岐黄学者,100名青年岐黄学者,797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和1万多名中医的骨干人才。另外,在平台建设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建设了31个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在个人的培养项目上创新提出了团队培养项目,到目前已经支持建设了15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20个传承创新团队。”卢国慧介绍。
不仅如此,在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的培养方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调有关部门共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任务落实,率先在院士评审领域实现了突破。“中国工程院率先支持在院士评选中单独设组、单列计划,2019年以来中医药领域新增了两院院士6名,创了近20年来新高。”卢国慧表示。
与此同时,目前我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总体依然不足,特别是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依然缺乏的问题同样突出。对此,《意见》明确,要通过培养造就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培育壮大领军人才队伍、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等举措,来加快培养集聚中医药高层次人才。
“针对《意见》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联合多部门制定了具体举措。比如,关于培育壮大领军人才队伍,除了要继续实施领军人才计划,还将通过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建设专项,来吸引行业内外包括海内外相关学科的优秀团队,来开展中医药重点领域关键问题联合攻关,以期培养一批多学科的交叉创新人才。”卢国慧说。
破立并举,保障中医药人才职称晋升
现行的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是被中医药人诟病最多的问题之一。对此,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刘冬梅在发布会上强调,因为前端连着培养,后端连着使用和激励,人才评价在人才成长过程当中至关重要。中医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而人才培养也应遵循中医药人才的成长规律,建立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的职称评价制度。
“比如,在健全职称评价体系方面,人社部和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起动态优化调整了卫生职称系列的专业设置,增设了中医技师的职称评审专业,加强中医技师的人才队伍建设。在完善评价标准方面,我们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把医德医风放在人才评价首位,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分类建立了中医临床人才、基础人才、科研人才的评价标准。”刘冬梅介绍。
“对于临床人才的评价,我们重点评价他的临床疗效,把诊断的准确率、治疗方案、病历分析、合理用药、诊疗质量、病人满意度以及师带徒情况等等作为评价要素;对于基础人才,重点是评价其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能力,把重大理论创新、重要学术专著、古典医籍挖掘等作为评价要素;对于科研人才,主要是评价他探索疾病规律,解决临床问题,用现代的科学来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的能力,把主持重大科研项目创新型代表作、科研成果的产出及转化等作为评价要素。”刘冬梅进一步解释。
刘冬梅介绍,下一步,人社部将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意见》的有关要求,坚持破立并举、分类评价,指导地方和有关单位进一步细化中医药人才职称评审的分类标准,进一步完善评价方式,更好地发挥职称评价在中医药人才发展中的指挥棒作用。
多措并举,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中医药的优势在基层,中医药的声音在基层,老百姓希望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但是目前,基层中医药人才“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同样非常普遍。对此,卢国慧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家将从扩大供给、加强人才向基层流动以及改善基层人才发展环境三个方面,着力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发展和供需问题。
“在扩大供给方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要继续会同教育部、国家卫健委一块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同时扩大基层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规模,争取到2025年为每个县级医疗机构建立1~2个工作室。另外,还将面向所有的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开展全员中医药知识的培训,真正在基层培养一支‘能中会西’的队伍。”卢国慧说。
在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方面,卢国慧介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强化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的配备,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里面扩大中医医师的招生规模。另外还要推广“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这样一些管理模式,鼓励县域里面的医共体、医联体人才上下流动。
“其实,人才流动也是一个政策导向,政策指向哪里,人才流向哪里。所以,我们还将推动各地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薪酬分配、待遇保障机制,在职称评审方面也要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比例,对基层一线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真正改善基层人才发展环境,让基层中医人才愿意留下来发展。”卢国慧最后强调。
在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政策的推动下,东阿双胶国医馆已率先扛起了行业大旗,招募了大批的中医药行业人才。旨在从国医馆自身层面出发,扎扎实实地传承、真真实实地做中医、踏踏实实地做中药、实实在在地做疗效。双胶国医馆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带动医馆高质量发展,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线,争当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排头兵。